-

希腊生活月开销,在国内属于什么水平?

2025-09-10

今天我们来聊聊希腊的月度生活成本。


关于在希腊的生活体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的人说这里十分好,也有的人认为并非尽如人意。


说好的人一般都是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家庭。


抱怨的一般都是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


人生际遇与感知世界的温度,或许总跟自身处境微妙地相关。消费能力的高与低,常常成为丈量一个国家好感度的标尺。这让人想起黄渤那番肺腑之言:在默默无闻之时,所见尽是人心之险恶;在功成名就之际,所遇皆为世间之温情。

图片



那么希腊的生活开销到底是什么情况?

以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为例,在不计入子女教育费用以及旅游等非必要支出的情形下,若要维持舒适(但并非奢侈)的生活水准,每月生活开支大约需1000-2000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8000元至1.6万元。故而从北京或上海移居希腊的人士通常不会显著地察觉到物价差异,整体生活成本的感受较为相近。


以一家三口为例,在不计入子女教育费用以及旅游等非必要开支的情形下,如果能适当地控制日常开销,这样每月大概需要800至1000欧元(折合人民币6400至8000元),就能够维持比较舒适的生活水准。但对于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来说,可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希腊的生活开销确实不低。毕竟在国内同类城市,每月日常花费5000元人民币就已经能够覆盖基本的生活支出。


在希腊生活,丰俭由人——想要稍微精打细算可以过得去;追求舒适生活也完全没问题,关键就看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选择。


说完了正事再来聊聊希腊这个国家到底穷不穷?因为这是一个真实与假消息之间存在的特别严重的一个信息差与误解。真的有必要为希腊这个国家正名一下,它到底穷不穷。


首先强调的一个事实,国家的穷富和百姓的穷富没有什么关系。


希腊穷吗?真的不穷。

希腊的生活哲学验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当地居民普遍活得很自在、很洒脱,生活压力不大,自杀率自然也就低。当地人清楚得懂得知足才能常乐:一杯浓浓的咖啡,几杯小酒,一支香烟,就能够享受轻松且舒适的小日子。这种追求“小确幸”的生活智慧确实让人很是羡慕。


为什么我们都会觉得希腊穷?哪里产生的这种幻觉?

人性中有这样一个特点: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你需通过无数次的优异表现来逐步累积口碑。就如同娱乐圈里的那些明星们,他们得持续地推出佳作,引发热点话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公众的脑海里维持一种存在感——毕竟人们总是健忘的。


但讽刺的是,建立声誉需日积月累;而毁掉它只需要一瞬间。当某一明星爆出丑闻之时,此前所有的善举——诸如捐款,慈善,正能量形象——都会在公众的记忆里即刻清零。人们只会紧紧记住那个污点,并因之而否定他的整个人生。这便是人性最为残酷的一面:我们往往对美好已熟视无睹,却对瑕疵难以释怀。


所以希腊确实挺倒霉的,因为2008年险些破产新闻,然后直到今天,依然人们对于希腊的印象就是破产的国家,事实在2018年之后希腊还完了欠的大部分外债,直到现在,希腊的经济是在强势复苏的。但是似乎没人想知道这些好事,希腊破产的帽子注定要被带一辈子了。


好的事情没有人会关心,大家都会去主动关注不好的事情,并且愿意去相信不好的事情,这是人性使然。

有人或许会辩驳道,希腊的街道较为破旧是因为你没去对地方。实际上甭管是希腊,即便像德国、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倘若你进入了治安状况不佳的区域试试看,夜晚出行依旧会担惊受怕。在欧洲的各个国家,贫富差距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并且此种差距时常极为显著。


以希腊为例,穷人或许仅需10欧元便可解决一日的三餐,不过对于当地的富人而言,10欧元连支付小费都显得颇为寒碜。


欧洲社会崇尚自由与人权,这种价值观念给了个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从个人角度来讲确实具备着积极的意义。不过从社会治理层面来看,这种理念,也许会引发一些挑战,比如在欧洲城市中,常常会出现流浪者聚集区的情况,而在中国城市管理中,一般会采取积极与主动的整治措施。


这种差异源于东西方价值观的根本分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推崇“个人大于集体”这样的理念。美国好莱坞所盛产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便是这种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塑造,单枪匹马的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折射出西方文化中对个人意志和自主权那种极致推崇。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文化差异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每种社会管理模式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合理性。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追求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可贵之处。


希腊因其在一战期间以及二战期间所遭受的历史断层,再加上其独具特色的文明古国属性,从而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城市发展路径。这个西方文明的摇篮,既难以像东欧或北欧国家那样呈现浓郁的文艺复兴风貌;也不愿效仿美国,以力量美学主导的现代摩天都市模式。


希腊的市政建设或许常常遭人诟病,但是就像不能凭借外貌来评判一个人一样,我们更应该关注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每一处看似朴素的街巷,都有可能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记忆;每一栋稍微显得陈旧的建筑,都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这种将古典文明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独特气质,正是希腊最为珍贵的城市品格。


希腊这个国家在物质基础上真的不穷,希腊的任何一个农村都有和首都雅典一样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也就是吃喝这件事,对于所有希腊人没有太大的差异化,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也很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才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指标。


欧洲文化的精神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在思想的深度方面以及文化的积累层面,现代中国与它相比或许存有百年之差距。就连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在精神文化层面也与古希腊相去甚远。欧洲人骨子里对美国文化往往抱持着某种轻视,他们认为美国人除了物质财富之外缺乏真正的文化底蕴。而在美国人眼中,这种态度未免有些故作清高。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就像一个务实的新贵面对一个坚守传统的文人,双方都难以真正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隔阂与偏见。


西方文化在精神层面并非铁板一块。常说“欧美一家亲”,更多只是表面看起来相似罢了——在同样都是白人的外表之下,它们的文化核心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欧洲国家经常跟美国保持一致,并不是因为理念上完全相符,而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的压力:在那种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里,依附强者,通常被当作生存必须要做的选择。


以希腊为例,这个曾一度濒临破产的国家上演过这般令人费解的一幕:当政府宣告无力偿还外债之时,在乡间却随处能够看到,那些已经开始腐烂的无花果、橙子以及橄榄,无人去进行采摘。这哪里像是在传统认知里“贫穷国家”所应有的景象呢?这种反常的铺张浪费行为,恰恰将西方世界表面看似团结背后的深层裂痕给揭示了出来。


说实话,带着两百万到三百万来希腊买房拿永居,这钱呢基本就花差不多啦。雅典的物价可并不比北京和上海低。倘若国内没有房租、理财这类“睡后收入”,过来之后日子或许会比想象中艰难。指望来希腊彻底悠闲躺平?恐怕呀还得继续拼搏才行。



但是呢也不用去担心这些问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属于生存能力最强大的种族。

分享